中国物流新一轮全球化蓄势待发

  货物总量和货物周转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全年快递业务量超过400亿件居世界首位;全世界10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000列……在刚结束不久的2018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高峰论坛上,中国的物流业成绩单格外亮眼。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物流行业的重要配套会议,该论坛还发布了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中国方案”。不过,与会专家也指出,我国物流业还存在多重短板,比如,重要的国际化战略性运输通道尚未完全打通,进口资源整合能力和物流服务竞争能力与国外巨头相比还存在差距,全球物流绩效指数有待提高等。但新时期物流业发展的路线图已经明确,瞄准物流业进一步开放,深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物流新一轮全球化蓄势待发。

  国际物流“中国方案”成果亮相

  中国对外贸易近年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中国先后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11%左右;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957亿美元,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为6.6%左右。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全球贸易和国际物流互为依托和支撑,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有力的保障。贸易的扩大,又为物流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巡视员吴君杨指出。

  据介绍,我国物流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全社会货运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2亿吨,增长到480亿吨。货物总量和货物周转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全社会物流总额从1991年的3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53万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2017年全年快递业务量超过400亿件,居世界首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的铁路、公路运营总里程分别超过12万公里和470万公里。万吨级以上的港口泊位有2300多个,全世界10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中国民用机场超过220多个,建成的铁路专用线超过1.8万公里。全国通用营业性仓储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超过1600多个。

  国际物流功能逐步拓展。2017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商品总额超过900亿元人民币。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000列,航线65条,通达欧洲15个国家。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5月,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税率从11%下调到10%。时隔两个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取消铁路干线路网建设运营以及国际船舶代理须由中方控股,进一步打开了物流领域开放的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论坛上,还发布了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中国方案”成果,包括已实现商业应用的冷藏集装箱物联网、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关键技术以及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中国方案等。

  中国物流业发展迎来更大挑战

  不过,与会专家也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面前,我国物流业发展也迎来更大挑战。

  “贸易的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加快转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目前全球55%以上海运的货运量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港口进行装卸。

  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在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一轮高潮。而今年10月,欧盟委员会则发布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倡议。此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提出新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如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计划、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强国战略”。

  在王微看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带动全球物流地理格局的重塑。未来会有新一轮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或者物流集群加速出现。

  “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使得传统的贸易物流服务发生新的变化。建立国际物流新体系,推动物流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说。

  不过,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存在突出短板。“一些重要的国际化战略性运输通道尚未打通,部分国际运输通道通而不畅,综合物流枢纽缺乏,尤其是进口资源整合能力和物流服务的竞争能力,与国外业界巨头存在巨大差距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杨洪义指出,对于这些挑战和瓶颈,必须尽快找到解决之道。

  在支撑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海运、铁路和航空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海运上看,航运金融支撑力不够;从铁路上看,产业集聚还不够;从空运上看,通关便利化程度也有待提升。这些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很大制约。”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道刚指出。

  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于全球物流体系的运行、发展、创新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陆靖看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而目前通晓国际法则,具有贸易物流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新型贸易和物流人才仍然缺乏。

  新时期物流业发展路线图明确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这对新时期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说。

  新时期物流业发展的路线图已经明确。刘小明透露,要把创新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融合发展。坚持全面开放发展,推进物流领域开放向纵深发展。积极参与跨境电商、区块链等贸易服务,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

  此外,还要紧扣消费升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物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物流全过程的低碳化、绿色化。

  “促进国际物流将降本增效,交通运输大有可为。”杨洪义指出,要全面建成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绿色、智能、一体畅联的运输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的智能化、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发展,打造一站式国际物流生态圈和一体化物流运输链条,实现国际贸易货畅其流,效率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王微表示,全球物流绩效指数长期徘徊在20多名。“未来中国政府需要在政策环境打造和促进物流企业创新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针对中国内地港口在航运金融业上的发展短板,刘道刚建议,进一步发挥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以及衍生品效应。此外,还要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通关便利水平。

  “中国物流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还有众多市场合作机会有待进一步发掘。”吴君杨指出,比如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中外企业可以合作,将来自五大洲的商品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中欧班列“重去轻回”,运营公司可以和相关国家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进行对接,开发定制服务产品;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水平,为中国与贸易伙伴带来物流实效与商机。

  “未来15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和服务将会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这将带来大量的物流需求,也将倒逼港口、航运、进口口岸大幅度提升服务质量。”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说。

  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曾港看来,未来,客户需求由同质化向定制化发展转变,物流供应商应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实现客户体验的最优化。将服务从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从提供单一的服务产品,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转变;从提供港到港服务,到提供门到门服务转变。“此外,传统的经营理念是大而全、单打独斗。如今更注重协同发展,在资本与技术的推动发展下,国际物流业正在快速发展。服务方式将由单一经营向基于共享共赢的物流生态圈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