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要有新思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端正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需要用供给侧改革来缓解和改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完全是资金问题

  首先,我们应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相对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有很大的改进,目前的融资问题很多并不全是融资问题,需要开发基于商业信用的金融服务。

  这个判断基于三个观察。第一个观察,实际上是生存性偏差。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实,相比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根本拿不到钱来说是缓解了。但即使是缓解了,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第二个观察是融资难、融资贵既可以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也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其结论差异较大。跟企业做交流的时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过度寄希望于通过融资解决它面临的问题。它们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为融资问题。钱本质上是一个支撑和合作,是信任,把问题都归结到钱,而不是为什么钱不愿意来。第三个观察是基于企业商业信用的金融服务。资金支持,其实是最简单、最没风险的,反而没有人提供。我们并不相信也不花力气去开发这些商业信用,而是过度依赖于物的信用(抵押物)和政府信用,变成融资难。

  融资的关键是发现和提升其内在价值

  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信任的商业合作。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是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各国包括中国,采取各种方法来使得中小微企业相对金融机构可见、可理解和可信,并降低这些行为的难度和成本。如政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企业的征信体系等,通过财政贴息、监管的强制性要求,或者通过特殊的治理结构设计,如合作制和特殊的股权结构安排,甚至提高中小微企业的报表可得性、真实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低甑别难度,延伸“有价值”中小企业的边界,实现中小微企业资金的供给体系。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解决还有很大差距。中小微企业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不在光环的中心,没有规模效应,加上往往缺乏抵质押品,会计报表缺乏或质量较差,在传统的金融价值标准下,往往被忽视,金融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成为世界性难题,就在于难以发现中小微企业的价值,缺乏经济可行性的有效渠道甄别“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企业,从而建立商业信任较难或者说成本较高。

  关键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中小企业能及时地创立和退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此外,中小微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其价值主要存在于经济生态中。从中小微企业的个体价值判断的框架中超脱出来,着眼于整个生态中的价值流,包括物流、债权债务流等,着眼于判断整个生态的价值和中小微企业在不在这个生态中,并发挥多大的作用,是金融回归价值本源,构建中小微企业信任的另一渠道。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观察与建议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找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体应该是谁,它的主要渠道和环节应该是什么?

  在江浙中小企业比较发达、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金融支持就很到位。这些地区的金融,特别是地方性金融体系竞争很激烈,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深耕细种,采取非常细致的网格化服务。其实所谓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相当程度上与当地的中小银行或者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不足有关。

  为什么德国中小企业不缺资金?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金融是分层的。全球性金融机构不怎么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体更多是地方性、特色性的银行,这些银行非常了解当地企业。

  在珠三角可以看到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带来的巨大效率。有一家民营企业,免费给很多制造企业提供方案,当然包括融资方案。有些方案实际上是建议不宜轻易扩张,有些可能是采取更有效的扩张策略,事实上并不需要多少融资,融资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实际上就是,很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融资问题,而是它成长过程中思路问题、思维问题、资源整合问题,不能简单变成一个金融的需求。

  中小微企业支持的重点、环节在哪儿?当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主要着力于从正规金融体系的融资,不太重视疏通商业信用融资。实际上非现金性收入是影响中小企业现金流状况的主要方面。非现金收入是以实体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商业信用,具有自偿性。因此,发展以非现金收入为基础的商业信用融资体系,不会扭曲企业的商业活动,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另一重要渠道。

  央行建立了统一的电子商票系统,为发展电票融资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民间借贷相比,电子商票业务有操作流程简便、无须抵押担保、获取资金周期短等优势,更契合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