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行业应加快创新转型服务实体经济

  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控集团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日前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等专家表示,传统金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服务实体的主力军,但是应抓紧创新转型。金融行业应结合数字经济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黄益平表示,未来30年与过去40年相比,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低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随着成本水平的变化,经济增长模式也要改变,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多要依靠创新。二是人口模式发生变化。过去中国劳动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现在则近入相反的阶段,这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减弱和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同时养老、医疗的开支会逐渐增加。三是逆全球化抬头,未来能否依靠外部市场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存在很大挑战。

  “如果说过去经济发展是以数量型增长为主要特征,那么未来就是要走向质量导向的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做出改变。”黄益平认为,高质量的金融发展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支持新的金融形态和新的金融产品发展,但也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如何对这类机构进行改革以服务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当前的迫切。

  黄益平进一步指出,今天的金融体系比较适合过去经济的粗放式扩张,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是没有问题的。但之所以现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出现困难,如民企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企小微成为创新主力,但银行如果还用抵质押品来作为贷款投放的主要审评标准是没用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还要继续发挥很大作用,但传统金融机构也需要创新和转型。”

  纪志宏表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经济运行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金融服务手段与市场结构也相应变化,这对监管和银行自身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银行而言,要适应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优化银行管理体系和风控模式;对于监管而言,负有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职责,要防止线上线下业务监管上形成实质性的差异。同时,为适应实体经济加快转型的新形势,应全面提升金融治理的市场化、法治化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要处理好创新和风险的平衡关系。”纪志宏表示,从银行自身来看,数字驱动和场景驱动的业务发展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必须依托科技支撑,加快和深化数字化转型,带动风控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是资源配置上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建设功能强大的科技平台;二是从技术服务于业务转到向推动业务变革转变,再造业务的流程和组织的优化;三是构建以科技平台为支撑的风控体系和定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