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政策要服务好实体经济

时间: 2018-08-02 08:55来源: 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在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形势下,很多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少增2.03万亿元;6月份M2增长8%,增速再创新低。信用政策“一刀切”,导致民营、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不断提升,截至6月末,信用违约事件总额达到248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4%。

  为克服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激进去杠杆的负面影响,应对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近期我国金融政策陆续作出了一些调整,逐步转向结构性去杠杆,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央行通过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定向降准、窗口指导等灵活操作,一方面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稳健,另一方面逐步引导货币政策产生结构性效果。7月20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4月末发布实施的资管新规作出了进一步细化,具有很强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制定面临多重考验。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来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应坚持结构性导向,“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宏观金融政策则应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从“一刀切”式收紧转向结构性有松有紧,支持合法合规业务正常运行,支持民营、小微等实体企业融资,使经济薄弱环节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这其实是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还应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在货币政策稳健的同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发挥税收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